范雎说秦王
其他名字:范雎说秦王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
王庭迎,
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
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
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
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
宫中虚无人,
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
秦王复请,
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
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
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
载与俱归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
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是周无天子之德,
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
羇旅之臣也,
交疏于王,
而所愿陈者,
皆匡君臣之事,
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
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知今日言之于前,
而明日伏诛于后,
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为臣患,
亡不足以为臣忧,
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
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
三王之仁而死,
五伯之贤而死,
乌获之力而死,
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
可以少有补于秦,
此臣之所大愿也,
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夜行而昼伏,
至于蔆水,
无以饵其口,
坐行蒲伏,
乞食于吴市,
卒兴吴国,
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
终身不复见,
是臣说之行也,
臣何忧乎?箕子、接舆,
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
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
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
是臣之大荣也,
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
独恐臣死之后,
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
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
下惑奸臣之态,
居深宫之中,
不离保傅之手,
终身暗惑,
无与照奸,
大者宗庙灭覆,
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
死亡之患,
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
贤于生也。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
寡人愚不肖,
先生乃幸至此,
此天以寡人慁先生,
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
上及太后,
下至大臣,
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
秦王亦再拜。
王庭迎,
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
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
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
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
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
宫中虚无人,
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
秦王复请,
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
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
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
载与俱归者,
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
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
是周无天子之德,
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
羇旅之臣也,
交疏于王,
而所愿陈者,
皆匡君臣之事,
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
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知今日言之于前,
而明日伏诛于后,
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
死不足以为臣患,
亡不足以为臣忧,
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
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
三王之仁而死,
五伯之贤而死,
乌获之力而死,
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
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
可以少有补于秦,
此臣之所大愿也,
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夜行而昼伏,
至于蔆水,
无以饵其口,
坐行蒲伏,
乞食于吴市,
卒兴吴国,
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
加之以幽囚,
终身不复见,
是臣说之行也,
臣何忧乎?箕子、接舆,
漆身而为厉,
被发而为狂,
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
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
是臣之大荣也,
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
独恐臣死之后,
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
是以杜口裹足,
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
下惑奸臣之态,
居深宫之中,
不离保傅之手,
终身暗惑,
无与照奸,
大者宗庙灭覆,
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
死亡之患,
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
贤于生也。
”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
寡人愚不肖,
先生乃幸至此,
此天以寡人慁先生,
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
上及太后,
下至大臣,
愿先生悉以教寡人,
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
秦王亦再拜。
释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里迎接,秦王对范睢说:“我很久以来,就该亲自来领受您的教导,正碰上要急于处理义渠国的事务,而我每天又要亲自给太后问安;现在义渠的事已经处理完毕,我这才能够亲自领受您的教导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涂。”于是秦王以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了范睢,范睢也表示谦让。 这一天接见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对,对。”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 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臣子的话,死不足成为臣子的祸殃,流亡不足成为臣子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成为臣子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五伯这样的贤人要死,乌获这样的力士要死,孟奔、夏育这样的勇士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为有些益处,这就是臣子最大的希望了,臣子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坐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注释
- 【(1)庭】:指宫廷。旧本《古文观止》此句作“王庭迎范雎”,按原文“王庭迎”下无“范雎”二字。
- 【(2)幸】:表示尊敬对方的用语。
- 【寡人】:古代诸侯向下的自称。即所谓诸侯自谦是“寡德之人”。
- 【(3)跽】: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跽”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
- 【(4)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博闻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
- 【文王】:姬姓,名昌,生前称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灭殷后追谥文王。遇吕尚于渭水北岸。
- 【(5)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
- 【(6)擅天下】:拥有天下。按文王生前未及“擅天下”,也未“身立为帝王”。这里是合文王、武王二人笼统言之。
- 【(7)羇(jī)旅】:作客他乡。
- 【(8)匡君】:纠正君王的偏差错误。
- 【(9)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
- 【(10)厉】:借作“癞”。
- 【(11)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1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
- 【(13)五伯】:即春秋五霸。这篇文章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14)乌获】:秦国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之重。秦武王爱好举重,所以宠用乌获等力士,乌获位至大官,年至八十余岁。
- 【(15)奔、育】:孟奔(一作贲)、夏育。战国时卫国人(一说齐国人)。据说孟贲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举千钧,都为秦武王所用。
- 【(16)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楚平王杀其父兄伍奢及伍尚,子胥逃奔郑,又奔吴,帮助吴王阖闾即位并成就霸业。
- 【橐(tuó)】:袋子。
- 【昭关】:春秋时楚吴两国交通要冲,地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伍子胥逃离楚国,入吴途中经此。
- 【(17)蔆水】:即溧水,在今江苏省西南部,邻近安徽省。
- 【(18)蒲服】:同“匍匐”。
- 【(19)吴市】:今江苏溧阳。
- 【《吴越春秋》卷三】:“(子胥)至吴,疾于中道,乞食溧阳。
- 【”(20)阖庐】:吴王阖闾,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
- 【(21)箕子】:商纣王的叔父,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谏纣王而被囚禁。武王克殷,才得到释放。
- 【接舆】:春秋楚隐士,人称楚狂,曾唱《凤兮》歌讽劝孔子避世隐居。据史籍记载,箕子、接舆都曾佯狂,但未见有“漆身为厉”的事。
- 【(22)蹶】:跌倒。
- 【(23)太后】:指秦昭王之母宣太后,姓芈。秦武王举鼎膝部骨折而死,子昭王即位才十九岁,尚未行冠礼,宣太后掌握实权。
- 【(24)保傅】:太保、太傅。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这里泛指辅佐国王的大臣。
- 【(25)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处所,引申为王室的代称。
- 【(26)慁(hùn)】:打扰,烦劳。
作者
你可能喜欢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