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臚 | lú | 20划 |
-
见“胪”。
|
曥 | lú | 20划 |
-
1.日色。
2.日照。
|
櫨 | lú | 20划 |
-
见“栌”。
|
蘆 | lú | 19划 |
-
见“芦”。
|
氌 | lǔ | 19划 |
-
见“氇”。
|
攎 | lú,luó | 19划 |
- [ lú ]
-
1.拿;持。
2.张开。
3.收敛。
- [ luó ]
-
古同“攞”,拣。
|
瀘 | lú | 19划 |
-
见“泸”。
|
簬 | lù | 19划 |
-
〔箘~〕见“箘”。
|
簵 | lù | 19划 |
-
古同“簬”。
|
艣 | lǔ | 19划 |
-
1.亦作“艪”。一種比槳大的划船工具。宋辛棄疾《南鄉子》詞:“欹枕艣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
2.指船。《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那揚州隋時謂之江都,是江淮要衝,南北襟喉之地,往來檣艣如麻。”清顧炎武《赴東》詩之五:“柔艣下流澌,輕車度危棧。”
|
鵦 | lù | 19划 |
-
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
鵱 | lù | 19划 |
-
〔~鷜(lǚ)〕野鹅。
|
獹 | lú | 19划 |
-
古代一种优良的狗。
|
麓 | lù | 19划 | (形声。从林,鹿声。本义:生长在山脚的林木) 同本义 麓,林属于山为麓。——《说文》。 按,山足大林也。 麓者,林之大者也。——《水经注·漳水》注 林麓川泽。——《礼记·王制》 掌攻草木及林麓。——《周礼·柞民》 林衡每大林麓。——《周礼》。郑玄注:“竹木生平地曰林,山足曰麓。” 古代主管山林苑囿的官吏 麓,守山林吏也。——《说文》 主将适蝼而麓不闻。——《国语·晋语》 山脚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诗·大雅·旱麓》 又如:山麓
|
嚧 | lú | 19划 |
-
〔~~〕唤猪声。
|
璷 | lú,fū | 19划 |
- [ lú ]
-
玉名。
- [ fū ]
-
〔瑻(kūn)~〕美玉。
|
鏀 | lǔ | 19划 |
-
古同“鐪”。
|
櫓 | lǔ | 19划 |
-
1.城上供防禦而無頂蓋的瞭望樓。《玉篇•木部》:“櫓,城上守禦望樓。”《晉書•卷八十一•朱伺傳》:“伺又率諸軍圍守之,遂重柴繞城,作高櫓,以勁弩下射之,又斷其水道。”
2.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明•張自烈《正字通•木部》:“槳,行舟具,長大曰櫓,短小曰槳。”《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呂蒙傳》:“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唐•徐鉉《過江詩》:“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
3.古代的兵器。即大盾﹑大戟。《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杜預•注:“櫓,大盾也。”《晉書•卷一•宣帝紀》:“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發矢石雨下,晝夜攻之。”
|
鏕 | lù,áo | 19划 |
- [ lù ]
-
1.〔钜~〕古县名,在今中国河北省。亦作“巨鹿”。
2.釜名。
- [ áo ]
-
古同“鏖”。
|
壚 | lú | 19划 |
-
见“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