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瀚 | hàn | 19划 | 澣。洗涤 空负黄花羞短发,寒衣三瀚客心惊。——清· 宋琬诗
|
譀 | hàn | 18划 |
-
1.诞。
2.怒吼:“(神人)袒而虓~。”
|
豃 | hǎn | 18划 |
-
1.裂开:“~如地裂,豁若天开。”
2.幽深:“瀑泉流其中,~若洩溟涬。”
|
雗 | hàn | 18划 |
-
1.白鹇,一种鸟。
2.山喜鹊。
|
鼾 | hān | 17划 | (形声。从鼻,干声。本义:酣睡时粗重的鼻息声)同本义 鼾睡床上。——明·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打鼾;鼾息(熟睡时的打鼾声);鼾呼(睡觉打呼噜);鼾鼻(打呼噜);鼾鼾(熟睡时的呼噜声。);鼾眠(鼾卧、鼾咍、鼾寝、鼾睡。都指熟睡时发出鼾声)
|
顄 | hàn | 17划 |
-
古同“颔”:“莽为人侈口蹷~。”
|
歛 | liǎn,hān | 17划 |
- [ liǎn ]
-
古同“敛”,聚集。
- [ hān ]
-
1.欲念。
2.给予。
|
韓 | hán | 17划 | 名词 井垣,环绕水井周围的栅栏。《说文解字.韦部》:「韩,井桥也。」 名词 国名: 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春秋时为晋所灭。故址在今国内陕西省韩城县境。 战国时晋大夫韩氏与赵、魏分晋,其地在今国内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一带。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为兵家必争之地,后为秦所灭。(3) 大韩民国的简称。参见「大韩民国」条。
|
駻 | hàn | 17划 |
-
1.(马)凶悍:“犹无辔策而御~马。”
2.姓。
|
頷 | hàn | 16划 |
-
见“颔”。
|
魽 | hān | 16划 |
-
古同“蚶”。
|
螒 | hàn | 16划 |
-
古书上说的一种虫。
|
馠 | hān | 16划 |
-
1.香。
2.香味浓。
3.微香。
|
撼 | hàn | 16划 | (形声。从手,感声。本义:摇动;动摇)同本义 撼,动也。——《广雅》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 又如:撼落(摇落);撼摇(摇动,动摇);撼顿(摇动,颠踬)
|
憾 | hàn | 16划 | (形声。从心,感声。本义:遗憾,不快,不满) 同本义(先秦古书一般用“憾”,汉代以后多用“恨”) 憾,恨也。——《广雅》 以其私憾。——《左传·宣公二年》 不可使多畜憾。——《左传·文公十四年》 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人犹有所憾。——《礼记·中庸》 无憾而后即安。——《国语·鲁语下》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 志恨憾而不逞兮。——《楚辞·严忌哀时命》 降而不憾。——《左传·隐公三年》 死无余憾。——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憾悔(悔恨);憾惜(遗憾惋惜);憾轲(境遇不顺) 怨恨 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左传·隐公五年》 一言之憾。——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憾怨(怨恨);憾恨(怨恨)
|
翰 | hàn | 16划 | 高飞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诗·大雅·常武》 又如:翰飞(高飞);翰登(以虚声而登高位)
|
澏 | hán | 15划 |
-
古同“浛”,沉没。
|
憨 | hān | 15划 | (形声。从心,敢声。《说文》作“戆”。本义:痴呆,傻气) 同本义 狂惑戆陋之人。——《荀子·儒效》。按,字亦作“憨”。 又如:憨虫(傻瓜);憨子(傻子);憨砖(笨蛋;傻瓜);憨哥(傻小子);憨头狼(傻小子) 娇痴 。 如:憨生(娇痴);憨儿(娇痴的小孩子);憨嬉(天真);憨怜(疼爱) 顽皮 。 如:憨皮(顽皮);憨顽(顽皮,恣意玩耍);憨跳(顽皮);憨戏(顽皮嬉戏) 朴实 。 如:憨诚(憨厚诚实)
|
熯 | hàn,rǎn | 15划 | 烘干;烘烤 。 如:以火熯井;熯烘(烘热) 焚烧 。 如:熯焚(焚烧。指火攻);熯薪(烧柴火);熯炽(燃烧旺盛);熯造(燃灶,点燃灶火) 曝晒 。 如:熯种(晒种) 〈方〉∶用极少的油煎 。 如:熯蛋。
|
銲 | hàn | 15划 |
-
將玻璃﹑金屬等局部加熱﹑熔化,或以熔點較低的玻璃﹑金屬等修補接縫處,使彼此相連接,稱為“銲”:“銅銲”﹑“電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