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駘 | tái,dài | 15划 |
- [ tái ]
-
1.馬嚼子脫落。
2.指劣馬。常喻庸才。
3.踐踏。參見“駘藉”。
4.見“駘佗”。
5.用同“鮐”。參見“駘背”。
- [ dài ]
-
1.無所局限;舒緩廣大。
2.疲鈍。
|
馶 | zhī,shì | 14划 |
- [ zhī ]
-
(马)强健。
- [ shì ]
-
马病。
|
駝 | tuó | 15划 |
-
见“驼”。
|
駙 | fù | 15划 |
-
见“驸”。
|
駏 | jù | 14划 |
-
〔~驉(xū)〕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骡,可供乘骑的兽:“恒从小奚奴骑~驉(xū)。”
|
騱 | xí | 20划 |
-
前脚全白的马。
|
驥 | jì | 26划 |
-
见“骥”。
|
駱 | luò | 16划 |
-
1.〔~駝〕哺乳動物,身體高大,背上有肉峰,毛褐色。能馱負重物在沙漠中遠行。亦稱“橐駝”;簡稱“駝”。
2.姓。
|
駑 | nú | 15划 |
-
1.劣馬,走不快的馬:~駘(“駘”也是劣馬,喻庸才)。~馬十駕(喻愚鈍的人只要不斷努力,也能有成就)。
2.喻愚鈍無能:~鈍。~弱。~散(愚鈍懶散)。~蹇(喻才能平庸低下)。
|
駾 | tuì | 17划 |
-
马受惊奔跑:“混夷~矣。”
|
馯 | hàn,hán | 13划 |
- [ hàn ]
-
古同“駻”,(马)凶悍。
- [ hán ]
-
1.中国古代东部少数民族中的一支。
2.姓。
|
駤 | zhì | 16划 |
-
1.横蛮无理:“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
2.古同“騺”。
3.马高大。
|
騑 | fēi | 18划 | (形声。从马,非声。本义:旁马) 同本义。古代驾车的马,在中间的叫服,在两旁的叫騑,也叫骖 “骖旁马。——《说文》。按,驾三马曰骖,中一马曰驾,旁两马曰騑也。” 在左骖马轭上。——《续汉书·舆服志》。注:“马在中曰服,在外曰騑。騑亦名骖。” 郑公子騑字子驷。——《左传·襄公八年》 俨骖騑于上路。——王勃《滕王阁序》 又如:蚍(騑马和服马。泛指驾车的马);騑驾(有旁马的车驾);騑骖(四马车驾中在辕外的两匹马) 泛指马 。 如:騑驹(小马);騑辔(马缰) 三岁的马 马二岁曰驹,马三岁曰騑。——《本草纲目》 名词 古代驾车的马,在两旁的称为「騑」,也称为「骖」(一说:左骖、右騑)。《说文解字.马部》:「騑,骖也,旁马也。」 名词 泛称马。《文选.班彪.北征赋》:「纷吾去此旧都兮,騑迟迟以历兹。」
|
駔 | zǎng | 15划 |
-
见“驵”。
|
驄 | cōng | 21划 |
-
见“骢”。
|
驌 | sù | 23划 |
-
见“骕”。
|
驒 | tuó | 22划 |
-
毛色呈鳞状斑纹的青马。
|
駴 | hài | 17划 |
-
1.迅疾地擂鼓:“鼓大~。”
2.古同“骇”:“讙嚣~众。”
|
騐 | yàn | 18划 |
-
同“验”。
|
驂 | cān | 21划 |
-
见“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