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郑思肖


更新时间:2025年2月17日 08:45 浏览量:24

  • 中文名:郑思肖
  •     名:郑所南、后人、三外野人
  • 国    籍:南宋
  • 民    族:汉族
  • 出生地: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
  • 生日期:1241年
  • 逝世日期:1318年
  • 职    业:人、

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详细资料


郑思肖人物简介

无根墨兰图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郑思肖半身像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要画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郑思肖喜佛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随便给予他人,所以他能存世至今画的兰花极其少,现存《墨兰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墨兰图》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从《墨兰图》中可以看到一位深研佛教义理的老年文士的身影。郑思肖有一枚十六字印章,读为: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在佛陀的教诲中,人世间有若干种“苦”,其中一种正是“求不得”之苦。郑思肖的十六字印章以类似“佛偈”的形式为受到这种苦难煎熬的人们做出了解脱的示范。

郑思肖人物生平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郑思肖第一次迁居

郑思肖苏州石刻像[1]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此年,郑思肖22岁。

郑思肖第二次迁居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郑思肖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郑思肖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郑思肖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郑思肖第六次迁居

郑思肖跋《叶鼎隶书金刚经册》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顕继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变节之人。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以“德祐”年号。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赞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

郑思肖第七次迁居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墨兰图》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郑思肖一生悲苦凄凉。他22岁失父,36岁丧母,有一个妹妹,出家为尼,下落不明。郑思肖把仅有的一点家产捐给寺院,并接济穷困的四邻乡亲。78岁时“疾亟”,嘱其友唐东屿为画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卒。

郑思肖人物作品

郑思肖著述名录

郑思肖撰《心史》

《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当时形势,无法刊行。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痛斥了*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

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2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心史》1部,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纪事有与史不合的,或疑为后人假托。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诗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诗作选

送友人归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麇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题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伯牙绝弦图

绝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二砺】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郑思肖出版图书

  • 郑思肖集

    作者名称郑思肖

    作品时间1991年5月

    《郑思肖集》是1991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思肖。

郑思肖人物轶事

宋遗民录

所南字忆翁,初名某,宋亡乃改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坐卧不北向,扁其堂曰“本*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又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宋也。寓为大宋经。自题其后曰:“臣思肖呕三年血方能书此。”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题郑子书塾曰:“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题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有妹为比邱,号普西。天目本中峰闻公名,偶会于梅应发家,本云:“所南何不说法?”曰:“两眼对两眼,无法可说?”本曰:“博学老子。”公即曰:“世法和尚。”赵子昂数往候之,不得见。疾时属其友唐东屿曰:“思肖死矣,烦公书一位牌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遂昌杂录

所南自宋亡,矢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座间,见语音异者,辄引起。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

宋稗类钞

所南当宋社既屋,无策自奋,著心史六万余言,铁函重匮,外著“大宋铁函经”五字,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再拜书”十字,沈于吴门承天寺眢井。崇祯戊寅冬,寺僧达浚得之。

zhua曲子白渡白颗

上一篇:雷震
下一篇:李忱

郑思肖相关百科


郑思肖相关文章


蜀犬吠日是什么意思——蜀犬吠日是什么意思呢

蜀犬吠日是什么意思——蜀犬吠日是什么意思呢

“蜀犬吠日”是一句常见的中文成语,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对四川地区的气候和文化特征的描绘。以下是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和一些模拟场景化的解决思维:一、成语的解释“蜀犬吠日”形容四川地区气候多雾多云,而晴天阳光刺眼。久而久之,四川的狗因为长期在阴暗潮湿

2025年3月23日 01:40

芮姬 VS 芮姬和窦漪房

芮姬 VS 芮姬和窦漪房

芮姬与窦漪房: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场景一:宫闱之中在深深宫闱之中,两位女性,芮姬与窦漪房,各自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生活着。芮姬是宫中的一名嫔妃,她有着高贵的出身和优雅的气质,然而在宫廷的斗争中,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窦漪房则是宫中的一名宫女,

2025年3月22日 14:30

美仑美奂的意思:美仑美奂的意思解释

美仑美奂的意思:美仑美奂的意思解释

好的,以下是以网站编辑的口吻对“美仑美奂”的意思解释:大家好,最近不少网友对“美仑美奂”这个词表示了兴趣。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词的含义。“美仑美奂”是一个形容词短语,通常用来形容非常美好、无可挑剔的景象或事物。它的词义融合了“美仑”

2025年3月22日 12:50

马嵬坡下泥土中,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意思

马嵬坡下泥土中,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意思

马嵬坡下的往事马嵬坡,一地自古便充满沧桑和历史痕迹的名称。当我们阅读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时,仿佛能够看见过去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那些厚重的泥土里。这句话既包含了对过去的缅怀,又揭示了历史的一种无言和苍凉。一、诗中的历史内涵这

2025年3月21日 05:21

喉管,喉管感觉有异物是怎么回事

喉管,喉管感觉有异物是怎么回事

喉管感觉有异物:可能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经历:突然间感觉到自己的喉管有异物,似乎有东西卡在喉咙里,既不舒服又让人心生担忧。这种情况虽然并不一定代表严重的健康问题,但仍需要重视,及时找出原因并妥善处理。下面我们就

2025年3月21日 05:11

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不臣出处

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天子以令不臣出处

奉天子以令不臣出处:历史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应用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流传着一种策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策略源自古代的权力智慧,体现了统治者以正统的名义来驾驭和约束其他势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本文将通过场景化的方式,探讨这一策略的出

2025年3月20日 03:50

近期文章

君心,君心一顾
2025-05-02 13:21:33
君心,君心不渝
2025-05-02 13:21:24
君心,君心荡漾
2025-05-02 13:21:15
君心,君心难逑
2025-05-02 13:20:56
君心——君心换我心短剧
2025-05-02 13:20:48
君心(君心换我心)
2025-05-02 13:20:40
君心(君心藏不住)
2025-05-02 13:20:30
君心,君心似我心
2025-05-02 13:20:19
本站热文

服务标语,315服务标语
2025-03-19 02:51:29 浏览:7
一本录取时间:一本录取时间河南?
2025-03-19 01:10:46 浏览:6
附议 VS 附议和同意的区别
2025-03-20 19:20:52 浏览:5
72小时 打一字 VS 72小时打一字谜
2025-03-19 05:40:19 浏览:5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