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笛
更新时间:2023年5月4日 14:34 浏览量:17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
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其中有写于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读者传诵的其他诗篇,如《夜别》《印象》《生涯》《冬夜》《告别》《二月》《潭柘》《**、灯和夜》等。
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孤身负笈异域,浓重的乡愁经审美经验的升华化作了诗行,构成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二十余首《异域篇》。这些诗作是辛笛诗风成熟的标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挽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内外》《对照》《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门外》等,这一组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有的应邀寄给戴望舒主编的《新诗》等刊物上。后来收入《手掌集》中的“异域篇”里。
1939年秋二战爆发前夕回国,入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颇为活跃的几年,他除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外,还担任了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月光》等仍保持着三十年代的婉约蕴藉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与现代诗艺有机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诗》《手掌》《寂寞所自来》《逻辑》《憔悴》等。
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国作短期考察,在这期间写下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和回国后写下的《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夕语》等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上。正是经《诗创造》、主要在《中国新诗》上逐渐形成八十年代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后来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几年里,辛笛还为《大公报》的“出版界”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典、评价诗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读**》一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回到上海后,他转入工业战线工业,直接投身于新生活和社会实际,决心对新事物从头学起,以促进个人诗风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沉默期。
1957年5月至1962年间,辛笛发表过《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前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来诗歌创作的新生。1981年他与八位诗友结集出版的《九叶集》重现四十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采, “九叶”诗派由此定名。此后,他接连出版三本诗集《辛笛诗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诗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创作的百余首新作。与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叶集》(1981年)外,还在香港出版了《八叶集》(1984年)。从未回过祖籍故乡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土,创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感赋三绝句》《淮安家乡烹饪杂咏》。
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写作也源源不断,《忆西谛》《旧书梦寻》《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怀念靳以》《展履何处不牵情》《我和西方诗歌的因缘》《〈槐聚诗存〉读后》等等,终于在1998年结集出版散文新集《琅轘偶拾》。
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
诗集《珠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导读和附录**大雁书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辛笛诗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诗集》(香港专业出版社1989年)
旧体诗集《听水吟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2002年)
诗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读**》(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读**》(另加续记重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琅轘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对翻译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手掌集
作者名称王辛笛
作品时间1996年4月
辛笛诗稿
作者名称王辛笛
作品时间1983年10月
夜读**
作者名称王辛笛
作品时间1998年9月
印象·花束
作者名称王辛笛
zhua曲子白渡白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