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
ěr |
6划 |
耳 |
听到,听说 。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附耳而语 。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
详情 |
焉 |
yān |
11划 |
一字头 |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