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
xué |
8划 |
子 |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
详情 |
乡 |
xiāng |
3划 |
乛 |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五州为乡。——《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 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广雅》 习乡尚齿。——《礼记·王制》 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又如: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乡村,城市外的区域 传一乡秀才。——宋· 王安石《伤仲永》 遍捉乡民。——《广东军务记》 各乡逆夷 又如:乡里迓鼓(泛指民间音乐);乡曲之誉(乡里的声望);乡先生(辞官居乡或在乡执教的长者);乡瓜子(见识少的乡下人) 家乡,故乡。在客地称原籍为乡 国者,乡之本也。——《管子·权修》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采吾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扣其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乡心(思念故乡的心情);乡味(家乡饮食的风味);乡信(家乡亲友寄来的书信) 地方;处所 三世居是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他乡;外乡;异乡;侨乡;帝乡(京城) 某种超现实的境界 。 如:梦乡;醉乡 同一籍贯的人(在外地时说)。 如:乡中(同乡);老乡;同乡 用作动词,读 xiàng。通“向”。面对着 东乡坐。——《史记·田单列传》 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姓
|
详情 |
异 |
yì |
6划 |
巳 |
指以往,以前 。 如:异时(往时;从前);异代(前代;前世) 指以后,将来 。 如:异日(来日;以后);异时(以后;他时);异世(后代;后世);异代(后代;后世) 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 指特殊本领、才能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举天下所贡蝴蝶…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
详情 |
求 |
qiú |
7划 |
一 |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选择 。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