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诧 | chà | 8划 | (形声。从言,宅声。本义:夸耀) 同本义 狐貉安能诧緼袍。——陆游《纵笔》 惊讶,觉着奇怪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 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诧为奇事
|
诀 | jué | 6划 | 就事物主要内容编成的顺口押韵的、容易记忆的词句 。 如:歌诀;十六字诀;口诀 做某事的窍门、方法 。 如:秘诀;妙诀
|
评 | píng | 7划 | 评语;评论的话 。 如:时评;社评;影评;短评;好评;书评;史评 棃的一个部件 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唐· 陆龟蒙《耒耜经》
|
访 | fǎng | 6划 |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同本义 訪,泛谋也。——《说文》 訪,谋也。——《尔雅》 王访于箕子。——《书·洪范》 访予落止。——《诗·周颂·访落》 受纳访——《周礼·内史》 使访物官。——《国语·楚语》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时余方访君寓。——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访戴(访友的代称);出访(到外国访问);回访(在对方来拜访后去拜访对方);过访(访问);走访(访问;拜访);造访(上门访问) 寻求 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寻访(寻求查访);访觅(访寻;寻找);访论稽古(探求讨论古事) 通“方”。初始 访以吕氏故,几乱天下。——《汉书》 谋议 教之令,使访物官。——《国语》。韦昭注:“访,议也。物,事也。使议知百官之事业。” 调查;查处 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清· 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访缉(访查缉捕);访办(调查处理);访俗(察访民俗)
|
谢 | xiè | 12划 |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同本义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辞去官职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告辞;告别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告诉,告诫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以言辞相问候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感谢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逝去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酬谢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衰败,衰落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逊让;不如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避免,避开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
识 | shí,zhì | 7划 |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另见 shí
|
诪 | zhōu,chóu | 9划 |
|
谌 | chén,shèn | 11划 | 真诚,忠诚 。 如:谌训(真诚的教训);谌挚(诚实真挚)
|
谋 | móu | 11划 | 策略,计谋 辩说属辞,饰非诈谋。——《韩非子·存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无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注:“小臣之谋也。”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谋不逮下(谋略不及下等水平);谋定后动(计划稳妥之后再采取行动);计谋(战争中欺蒙并智胜敌人的策略);足智多谋;有勇无谋 通“媒”。媒介 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管子》
|
诮 | qiào | 9划 | 简直,完全 。 如:诮然(简直,依然)
|
谒 | yè | 11划 |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姓
|
谝 | piǎn | 11划 | 花言巧语 谝,便巧言也。——《说文》 惟截截善谝言。——《尚书·秦誓》 友谝佞。——《论语》 〈方〉∶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 如:谝能 欺骗;诈骗 指山盟是谝,则不如剪发然香竟儿远。——元· 汤氏《赠王观音奴》
|
诓 | kuāng | 8划 | (形声。从言,匡声。本义:欺骗) 同本义 乃求壮士得霍人 解扬,字 子虎,诓 楚,令 宋毋降。——《史记·郑世家》 又如:我哪能诓你? 骗取 你常是赖了人钱,诓了人钞,苦了人物。——《雍熙乐府·一枝花》 哄[孩子] 她又不得不止哭去诓孩子。——巴金《灭亡·八日》
|
谍 | dié | 11划 | 暗中窥伺敌情或秘密 罗人欲伐之,使 伯嘉谍之。——《左传·恒公十二年》 又如:谍探(侦察);谍查(侦察,探听)
|
讻 | xiōng | 6划 | 祸乱 昊天不傭,降此鞠讻。——《诗·小雅·节南山》 通“兇”。兇恶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诗·小雅·节南山》
|
讱 | rèn | 5划 | (形声。从言,刃声。本义:说话谨慎)同本义 讱,顿也。——《说文》 按,言之钝也。 讱,难也。——《广雅》 非是者谓之讱。——《荀子·正名》 仁者其言也讱。——《论语》
|
诨 | hùn | 8划 | (形声。从言,军声。本义:开玩笑的话)同本义 。 如:诨话(开玩笑的话);诨语(逗趣的话);诨官(乐官);诨耍(打诨耍笑)
|
请 | qǐng | 10划 |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同本义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又如:请谒(拜见) 请求;要求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询问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召;邀请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宴请 。 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问候 。 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告诉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愿意 。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请教,请示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
讥 | jī | 4划 | 非难,指责的话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诛 | zhū | 8划 |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杀戮。夺去生命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治罪,惩罚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要求;索取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讨伐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铲除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记述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