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读音 |
笔画 |
释义 |
豿 | gǒu | 12划 |
-
古同“狗”。
|
豼 | pí | 11划 |
-
古同“貔”。
|
豺 | chái | 10划 | (形声。从豸(zhì),才声。从“豸”,表示与野兽有关。本义: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同本义 豺,狼属,狗声。——《说文》。字亦作犲。 豺,狗足。——《尔雅》 豺似狗,白色,有爪牙。迅捷,善搏噬也。——《苍颉篇·解诂》 豺则祭兽。——《吕氏春秋·季秋》。注:“似狗而长毛,其色黄。 搏豺狼。——《史记·司马相如传》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按,一种野犬,比狼小,毛色较黄,胆子也较狼小,有时夜间成群猎食,但多半是单独或成对出猎,主要吃腐肉或小动物(如家禽)
|
貀 | nà | 12划 |
-
古书上说的一种野兽。形状似海狗,长有豹纹,有角,两足;一说似虎而黑,无前两足。
|
貆 | huān,huán | 13划 | 幼小的貉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 豪猪 谯明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山海经》。郭璞注:“貆,豪猪也。” 另见 huān 名词 一种貉类动物。善攀爬。《说文解字.豸部》:「貆,貉之类。」
|
貓 | māo,máo | 15划 | 名词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面圆齿锐,耳壳短小,眼大,瞳孔会因光线强弱而变大小,听视觉都很敏锐,四肢较短,脚有锐爪,掌有肉垫,行动敏捷,善捕鼠。 动词 北京方言。指躲藏。 【组词】:「他猫起来了,害大夥儿找不着。」
|
貉 | mò,hé,háo | 13划 | 名词 古代中国称北方的一支外族为「貉」。 《孟子.告子下》:「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
貔 | pí | 17划 | 又名白罴、白孤、执夷 。传说中的一种野兽,有的说像虎,有的说像熊。 如:貔熊(古代两种猛兽名。比喻勇猛的将士)
|
貗 | jù,lóu | 18划 |
- [ jù ]
-
幼小的猪獾。
- [ lóu ]
-
1.求子猪。
2.母猪。
|
貊 | mò | 13划 | 古代汉族称对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 华夏蛮貊。——《书·武成》 通“寞”。寂寞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诗·大雅·皇矣》
|
貌 | mào | 14划 |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皃,颂仪也。——《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貌甚寝。——明· 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貌妍(容貌美丽);貌寝(相貌丑陋、消瘦);貌状(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外表的形象,外观 貌恭而心不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貌为风厉(表面上做出严厉的样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况;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内在不同) 神态,面部神情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说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貌禅(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样子) 通“緢”。细微的丝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书·吕刑》。《说文》引作“帷緢。”
|
貏 | bǐ | 15划 |
-
〔~豸〕(山势)渐平,如“陂池~豸。”
|
貅 | xiū | 13划 | ——见“貔貅”(píxiū) 古书上说的一种猛兽 比喻勇猛的军队
|
貁 | yòu | 12划 |
-
1.古同“狖”,黑色的长臂猿。
2.鼬鼠之类的动物,能捕鼠。
|
豸 | zhì,zhài | 7划 |
- [ zhì ]
-
古书上指没有脚的虫子。[虫豸]旧时对虫子的通称。
- [ zhài ]
-
[冠豸山]山名,在福建省连城。
|
貍 | lí | 14划 | 名词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形体似狐而较小,色灰褐,体毛杂黄色且有斑点。尖嘴,四肢甚短,尾粗长而蓬松。穴居近村野地,昼伏夜出,捕食鸡、鸭等小动物。
|
貚 | tán | 19划 |
-
〔貙(chū)~〕古书上说的虎一类的猛兽。
|
豾 | pī | 12划 |
-
幼狸。
|
貕 | xī | 17划 |
-
小猪。
|
貘 | mò | 17划 | 产于南美、中美、马来亚和苏门答腊的几种貘科的大型奇蹄类动物,身体笨重缺毛,鼻吻部延长成为一条灵活的短象鼻,尾退化,四肢短粗,前趾四,后趾三,主要属于夜行性,胆小而温顺,常出没于近水的密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