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殳”所有汉字

找到25条“”部首的汉字
成语 读音 笔画 释义
11

1.呻吟声。

2.蒙幕。

3.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

qiào11

均见“壳”。

15
  1. (形声。从殳,“殳”指兵器。本义:意志坚强、果断)

  2. 同本义

    毅,有决也。——《说文》

    毅,强而能断也。——《论语·泰伯》

    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性严毅。——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又如:毅武(刚强勇武);毅烈(刚毅节烈)

  3. 坚决

    心毅,则憎心见于下。——《韩非子·八说》

    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左传》

    又如:毅色(严肃坚决的神态)

  4. 残忍,残酷

    强忍犯义,毅也。——《国语·楚语下》

yīn,yān,yǐn10
  1. 状词 形容雷声。《集韵.上声.隐韵》:「殷,雷声。」《诗经.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阳。」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雷声殷殷,天色以云幕而暗。」

    动词 震动。《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车骑雷起,殷天动地。」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四首之三:「梵放时出寺,锺残仍殷床。」

ōu8
  1. (形声。从殳,区(ōu)声。殳(shū),古代兵器,用以撞击。本义:打击,捶击)

  2. 同本义

    殴,捶击物也。——《说文》

    后数复殴伤郎。——《汉书·梁王襄传》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又如:殴曳(殴打拖曳);殴仗(以仗殴打);殴逐(殴打追逐);殴伤(殴斗致伤,打伤);殴击(殴打);殴骂(打骂);殴挞(殴打,鞭挞)

  3. 同“怄”。气恼

    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殴死俺,只是打便了。”——《水浒传》

  4. 假借为“驱”。驱赶

    以弓矢殴乌鸢。——《唐石经《周礼·夏官·射乌氏》

    殴除群厉。——张衡《东京赋》

14

击;打击。

gū,gǔ13
  1. 参见「毂辘」条。

huǐ13
  1. 毁谤

    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战国策·齐策》。注:“谤也。”

    德高而毁来。——唐· 韩愈《原毁》

    舅姑毁黜。——唐· 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毁言(毁谤的言论);毁诋(毁谤);毁訾(恶骂);毁短(揭发诽谤他人的短处);毁誉相半(毁谤和称誉各半)

殿diàn13
  1. 镇抚,镇守

    殿天子之邦。——《诗·小雅·采菽》

    又如:殿邦(安邦定国)

  2. 定,评定

    莅之者进不能课其能,退不能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唐· 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

  3. 殿后,压阵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论语·雍也》

    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4. 停,停止

    依十二章不枉法例决五十七下,罪经释免,须殿三年,殿期已满。——《元典章新集》

duàn9
  1. 布帛或条形物的一截 。

    如:二尺长的一段布

qiāo14

古同“敲”。

qìng,kēng,shēng11
  1.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声,音也。——《说文》

xiāo23

乐器名,即大磬。

duàn16

孵不出鸟 的卵。

huǐ13
  1. 动词 伤害、破坏。  【组词】:「毁害」、「毁坏」。《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掩贼为藏。」《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动词 诽谤。  【组词】:「毁谤」、「毁誉参半」。《论语.卫灵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唐.韩愈〈讳辩〉:「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

ōu15

见“殴”。

18

同“医”。

yáo,xiáo,xiào12
  1. 动词 掺杂、掺合。《说文解字.殳部》:「殽,相杂错也。」《国语.周语下》:「如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三国吴.韦昭.注:「殽,杂也。众人过郊,单子独否,所以不杂也。」《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铸作钱布皆用铜,殽以连锡,文质周郭放汉五铢钱云。」

    名词 菜肴。通「肴」。  【组词】:「果殽」、「残殽」、「嘉殽」。

16
  1. 皱纱 。用细纱织成的皱状丝织物。

    如:縠衫(薄纱的单衣);縠纹(即绉纱的皱状纹。往往用来比喻水波纹);绮罗绫縠

huǐ16

舂或碾米使精:“太羹不和,粢食不~”。“畜力挽行,循槽转辗,日可~米三十馀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