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蔚
更新时间:2023年6月27日 12:01 浏览量:19
- 中文名:沈蔚
- 别 名:朱鸿寿
- 出生日期:1916
- 逝世日期:1942
沈蔚年轻时照
沈蔚 (1916~1942) 原名朱鸿寿,学名朱锡范,抗战初期改名黎明。出生于唯亭镇一个贫民家庭。**31年(1942)在日寇的“五一大扫荡”中牺牲于河北省安国县西张庄,年仅25岁。沈蔚的祖父是唯亭镇上一位中医,家境尚可。后因祖父染上**瘾,家庭陷人贫困。**10年(1921)到15年,沈蔚在镇上小学读书,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学校破例免收他的学费直至他小学毕业。沈蔚是家中长子,生活的贫困迫使他很早就担负起养家的重担。在小学五年级时,他找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每天为唯亭水文站记录苏昆河的水位。他白天照常上学,起早贪黑到河边准确记录水位,每月将4元钱报酬全部交给母亲贴补家用。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无法再上中学了,他在当地当学徒。17年初春,12岁的沈蔚来到上海南市公义码头的震昌木号当学徒。他把少得可怜的学徒收入全部交给母亲维持家用,供弟妹读书。沈蔚参加木行的职工夜校,刻苦自学,并利用工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后积极参加上海的**救亡运动,成为上海“**救国会”成员。
沈蔚烈士
**26年(193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沈蔚毅然北上参加八路军。他在山西省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115师干部学校学习。27年2月,115师奉命调离山西,沈蔚所在的干部学校被合并到临汾八路军总部的随营学校。4月,他被编人延安抗大第4期第1大队第5中队学习。12月,沈蔚作为八路军前线记者团和《晋察冀日报》前线记者,深入敌后采访,开始战地记者生涯。28年初夏,沈蔚到达冀中**根据地,参加《冀中导报》复刊工作,并担任冀中通讯社(31年3月正式改称为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同时担任冀中导报的编委委员、记者科长。沈蔚在深入群众采写新闻的同时,还为当时冀中根据地党报通讯工作的开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到1942年春,冀中通讯社每年召开两三次由各县通讯员骨干参加的通讯工作会议。作为分社的主要业务领导之一,沈蔚总是热心地给通讯员讲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新闻采访和写作中的问题,启发大家研究。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冀中分社还坚持出版了新闻业务刊物《通讯与学习》,沈蔚不仅负责具体计划、组织和审定稿件,还亲自撰写文章,在新闻业务和理论方面给广大通讯员以悉心指导。在处理记者和通讯员来稿时,沈蔚非常认真负责,经常通宵达旦地修改稿件。他说,即使不能采用的也要争取每稿必复,告诉作者我们需要哪些方面的稿件,鼓励他们继续多写稿。
1942年4月底,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他因身患肺病,被安排随**移,但他谢绝照顾并表示反“扫荡”正是学习锻炼的好机会,他要求和冀中人民战斗在一起,把群众英勇斗争的事迹和风貌采写下来,报道出去。他曾被俘但未吐一字,坚守党的秘密,后被营救出狱。
吕正操为沈蔚烈士题词
**31年(1942)春,日本侵略军对冀中平原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沈蔚所在部队驻地—安国县西张庄被日寇包围,沈蔚在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还未结婚,在1942年5月时只是和刘达风同志(当时在冀中妇联工作)刚刚订婚。为纪念沈蔚烈士,吕正操将军题词:“学习沈蔚同志刻苦勤奋的**精神,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见图58)程子华将军撰文评价:“沈蔚同志的短暂的一生,是**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勤奋刻苦,忘我工作;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诚挚热情,谦虚谨慎,尊重别人,爱护同志。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