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

吴筠


更新时间:2025年3月13日 03:00 浏览量:21

  • 本    名:吴筠
  • 别    名:“宗元先生”
  • 字:贞节、正节
  • 所处时代:唐朝
  • 出生地: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
  • 逝世日期:778年
  • 主要作品:《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
  • 主要成就: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持,修炼传道。
  • 性    别:

简介


吴筠(?—778年),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唐代著名道士。性高鲠,少举儒子业,进士落第后隐居河南镇平县倚帝山(今镇平北顶五朵山)。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人道门。后入嵩山,师承冯齐整而受正一之法 

详细资料


吴筠个人履历

吴筠,中国道教名人,唐代著名道士。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善属文。性高洁,不随流俗。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

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名士相娱乐,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于大同殿,令待诏翰林。问以道法,答曰: “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之事,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天宝(742~750)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知天下之将乱,乃坚求还嵩山,屡请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不久,安禄山欲称兵,又求还山,玄宗许之。既而中原大乱,筠乃东游会稽,隐于剡中,逍遥泉石,与李白、孔巢父等相酬和。

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越中。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吴筠立意畅旨皆本“道”为根基,同时摄引佛学,故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这些思想与司马承祯的思想比较接近,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吴筠著作非常丰富,然多亡于元初至元毁藏。

吴筠人物生平

吴筠 (?一778年)字贞节,华州华*人(此据唐礼部侍郎权德舆撰《宗玄先生文集序》、《新唐书》本传。《旧唐书》本传、《仙鉴》卷三十七、《玄品录》卷四则云“鲁中之儒士也”)。

少通经史,尤善属文。举进士不第,又因**高鲠,不耐沉浮于时,年十五即与同好者隐于南阳倚帝山。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东游天台。与吴筠交游者,多当时之名士文人,在剡中(即今浙江嵊县)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唐玄宗闻其高名,遗使征之,召见于大同殿。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

唐玄宗曾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扎耳。”又问神仙**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宜适意”。每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微言讽咏天子,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赐号“宗玄先生” (此据《玄品录》。《新唐书》本传云“弟子私谥为宗玄先生”)。

天宝初,又召至京师,乃请隶道士藉,后入嵩山从潘师正弟子冯整齐受正一之法(此据权德舆《序》。《旧唐书》本传、《仙鉴》、《玄品录》均云依潘师正传正一之法,非是。按此时潘师正已故。),遂苦心钻研,尽通其术。

天宝十三年,进《玄纲论》三篇(见《全唐文》卷九二五吴筠《进元纲论表》),群沙门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于玄宗前。

唐王朝自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后,纲纪日紊。吴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茅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别立道院。安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安禄山攻陷两京,江淮盗贼多起,遂东入会稽,往来于天台、剡中,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间,人多从之。后隐居于杭州大涤洞,邓牧心撰《大涤洞天记 ·石室洞》引“郡志云:(石室洞)吴天师筠**之所,天师既尸解于宣城,指令门人藏书剑于此”。按吴筠藏书处即“白鹿山房”,实为一石空,宋代有“陆永仲、王元素、朱复常诸君相继于此得道”(《大涤洞天记、白鹿山房记》),不知曾于此得道书否?大历十三年,吴筠卒。

吴筠之入道籍,在唐代士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抱负不得施展,又情趣高雅,不踏流俗,于是栖心道门,求得自身心灵宁静。他赞叹猿 “不犯稼穑,深栖远处,犹有君子之性” (《元猿赋序》),这与唐代走终南捷径以求仕宦的“隐士”们殆不可同时而语。但又与庄子消极厌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生态度不同,一有机会他便表现为敢于进谏的良臣,而高超世外,散作逸人的生活便反而成了参加**活动的策略,这种生活态度和唐末深深影响**的李泌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结果是,隐而有名,进而有功,在集权力法律于帝王一身的**社会,唯其如此乎?

吴筠的著作很多。宋景濂撰《度人经 ·跋》云:“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此说虽欠妥贴,但吴筠著述之丰及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的影响则不可否认。应该说吴筠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家。《旧唐书》本传即云:

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 ……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吴筠影响当时思想界的基础,作为一个文学家,吴筠也应该受到后人的重视。吴筠一生著作非常丰富,可惜大部分多以失散。

《宋史 ·艺文志》著录吴筠撰述书目仅有:

《玄纲》一卷、《神仙可学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著生论》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心目论》一卷、《玄门论》一卷、《元纲论》一卷、《诸家论优劣事》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两同十》二卷 (按:或即《太平两同书》。《宋志》著录五代时罗隐亦著有《两同书》。岂元初有两种《两同书》邪?)按《两同书》,今所见诸本文字略同。是书《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新登县志》均题罗隐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吴筠《祝融子两同书》,《直斋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亦云为吴筠撰。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收录《太平两同书》十篇,后有佚文,不题撰人,但《中国丛书综录》以其为吴筠作。中华书局八三年版《罗隐集》(雍文华校辑)收《两同书》十篇。不知孰是。今且列为吴筠的著作,以后有资料证伪,再作更易。

明《正统道藏》收录吴筠著作仅有:

《太平两同书》二卷,不题撰人,太平部伯帙;《宗玄先生玄纲论》一卷,太玄部尊帙,另有《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宗玄集>》附;《神仙可学论》一卷,太玄部尊帙《宗玄先生文集》附,另见收于《道藏精华录》第七集;《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一卷,太玄部尊帙,另有《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所收。《宗玄先生文集》中还收有《神形可固论》、《心目论》及诗词赋赞等。《宋史·艺文志》所录《玄纲》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诸家论优劣事》一卷、《辨正方惑论》一卷,今检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不见著录,别本是否收录,待查。

吴筠著作多,思想博大精深。在本源论上,他承袭元气论的说法,又间以老子之自然道义。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 ?至精戚激而真一生焉,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元气者,无中之有,有中之无,旷不可量,微不可察,氤氲渐著,混茫无倪。万象之端,兆朕于此,于是清通澄朗之气浮而为天,浊滞烦昧之气积而为地,平和柔顺之气结而为人伦,错谬刚戾之气散而为杂类。自一气之所育,播万殊而种分。帐涉化机,迁变罔穷。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授天地人物之灵者,神明也。(《玄纲论·元气章》)“至精感激”是自然界最原始的运动,并由此产生真一,但“至精”和“真一”又是什么呢?

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太极不能自运,运太极者真精。真精自然,惟神惟明。实曰虚皇,高居九清,乃司玄化,总御万更,乾以之动,坤以之宁。

(《玄纲论·真精章》)太极是元气寂然不动的状态,由于受到“真精”的第一次推动,便化生出万物,真精既是司玄化、御万灵的绝对实体,又自然无朕,亦即道,道是“造化之根”,又是“神明之本”,是绝对的精神主宰。从元气论出发,本来是补素的唯物论。

(《玄纲论·畏神道章》)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

心就是在特定状态下神特殊的存在或居所,而神则是心的本来面目,符合现代精神学。

关于性和情的问题,吴筠的论述亦本之于元气论,他认为人性的差别源于先天所禀之气不同:

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魅育者为顽凶。 ……,或善或否,二气均合而生中人。

(《玄纲论·天禀章》)

分人性为三类,这对后来韩愈、李翱的 “性三品”说有很大的影响。既然人性之善恶、臧否是由先天之气禀所决定的,又为什么要宣教布道呢?答曰:

玄圣立言为中人尔。中人入道,不必皆仙,是以教之先理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冀。

(《玄纲论·长生可贵章》)

禀戾*之气的人,其顽凶之性不可移易, “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禀纯阳之气的人,自然睿哲惠和,与道冥一;只有中人是可以而且必须教化的,“中人为善则和气应,不善则害气集”,教于是立焉。

吴筠又将性和情对立起来,认为 “性本至凝,物感而动”,外物感应寂然不动的性,便产生了情,情悖于道,任情则逾远于道,此即所谓“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玄纲论·**章》)。既然“情动性亏”(《玄纲论·长生可贵幸》),而情动又是由于外物感应,那么损性背道的根源是否是外物呢?吴筠又进行了一番玄妙的思辨,而最终将根源归结于“我心”,他说:

我心不倾则物无不正,动念有属则物无不邪,邪正之来在我而已。

(《玄纲论·虚明合元章》)

这就证明了加强自身**、学道登仙的可能性。全自身之性是学仙的第一步,此后的进程是:

性全则形全,形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神全则道全,道全则神王,(疑作正),神王则气灵,气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性彻则返覆流通与道为一,可使有为无,可使虚为实,吾将与造物者为侍,奚死生之能累乎 ?

(《玄纲论·同有无章》)

性、形、气、神、道迭次净化,最终达到不死长生的境界,而且 “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但在“全性”的过程中又不能有意识地摆脱外物影响,“道不欲有心,有心则真气不集;又不欲苦无心,苦无心则客邪来舍。在于平和恬澹,澄静精微,虚明合元,有感必应,应而勿取,真伪斯分”(《玄纲论·虚明合元章》)。总而言之,苦无心还是有心,还不能与道契冥合一,当以“委心任运”,归之自然。

吴筠的社会**思想亦采撷多途,主之以道,辅之以儒,而又兼以法家术势的思想。其《太平两同书 》,从理论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内法外儒的**策略。在《玄纲论·明本末章》中,他强调道家倡自然无为是崇本,儒家尊仁义道德是求末。但在“浇季”替代了淳古之后,便不能死守着自然无为。如果主明而自然无为,当然天下理;但主昏而又自然无为,那就是昏庸,必致天下大乱。天下乱,统治者无所逃其罪责,他说:

夫万姓所赖在乎一人,一人所安资乎万姓,则万姓为天下之足,一人为天下之首也。然则万姓众矣,不能免涂炭之祸;一人尊矣,不能逃放戮之辱。岂失之于足,实在于元首也。

(《太平两同书·损益第三》)

如果统治者厚赋敛、烦徭役,损万人之性命以益一身之爱好,欲己安而不念及人安,恐人乱而不思己乱,那就愚不可及了。吴筠袭用唐太宗的说法,将君和臣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民能辅君亦能危君。吴筠的这番论述在当时无疑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唐玄宗当政晚期,被表面的经济繁荣陶醉,荒于酒色,朝政一任李林甫、杨国忠*佞之徒处断,正是主昏而自然无为,后果有 “安史之乱”。吴筠虽栖遁山林,但他对**时事的真知灼见,安可以其隐逸而泯于世乎!

再举一个例子以说明吴筠兼采法家术、势的思想:

夫家同 (当作国)之理乱,在乎文武之道也。……然则文以致理,武以定乱,文虽致理不必止其乱,武虽定乱不必适其其理。……然则文武者,理国之利器也,而盗窃者亦何尝不以文武之道乱天下乎?故章邯以军旅而分秦地,田常以仁义而纂齐国,则有理不能无其乱,唯人主之所制也。……故圣人不得文武之道不理,贼臣不得文武之道不乱,非文武有去就之私,盖人主失其柄也。

(《太平两同书·理乱第六》)

家国之理固因文武之道,乱亦因文武之道,关键在于文武的权柄掌握在谁的手里。这异于老庄隳智惠而近申韩明法度之说。

吴筠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其一、学道修身;其二、助君理国。吴筠在**方术上没有太多的阐发,只是从理论上论证神仙可以学得,这方面可以参看其《形神可固论》、《神仙可学论》及《心目论》等著作。他认为求仙不得的原因除前已叙述的气禀外,还有七种弊端:一、不知形与性的关系以守形全性;二、对仙道信心不足,不知道固无穷,仙亦无限;三、 “强以存亡为一体,谬以道识为悟真,云形体以败散为期”,这基本上是针对释氏之说;四、贪求名利,“悦色耽声”;五、强盛时为情爱所役,班白后伤残未补,唯有慕仙之名而无契真之实;六、“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是弃本务末;七、虽“身栖道流,心溺尘境”,外邀清誉之名,内蓄*回之计。不克服这七个方面,求仙无望(见《神仙可学论》)。又,吴筠规定学仙的次序为:

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 ……然后吐纳以炼藏,导引以和体,怡神以宝章,润骨以琼体,皆承奉师诀,研味真奥,则气液通畅,形神合同,不必金丹王芝可俟云耕羽盖矣。若独以嘘吸为妙,屈伸为要,药饵为事,杂术为利者,可谓知养形不知宝神也。

(《玄纲论·学则为序章》)

强调 “精思”、“至静”,颇似司马承桢“坐忘”、“主静”之说,以加强自身修养为主,而不孜孜于外丹之烧炼,对后来内丹理论的渐趋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学者每论道教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化归之二因:一、外丹资费巨大,不得普遍影响于世;二、药物学上的错误,在实践中往往致人殒命。这无疑是忽略了内丹学说之思想方法源流。

总之,吴筠既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又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研究道教史必须注意,研究思想史亦不可忽略。

吴筠帝王器重

玄宗

吴筠在京城,每当朝会之时,经常与文武官员一起列位就座,朝臣们的启奏,吴筠的陈述,只不过是名教世务罢了,间或有些言词过激的以此来表达对国家的忠心,所以,玄宗很器重他。

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朝廷政纪日乱,吴筠预测天下将发生大乱,向玄宗上奏,坚决要求返归嵩山,多次上奏,都未被批准,于是玄宗下诏于京城岳观内另建道院,让吴筠住持,**传道。

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夕,吴筠又向玄宗上奏,请求允准回茅山,玄宗同意了。吴筠回到茅山不久,中原大乱,玄宗逃蜀,而江淮间盗贼蠭起,于是,吴筠又东游会稽,常于天台剡中,逍遥于泉石之间,常与诗人李白、孔巢父往来,以诗歌相酬和。在这段荒乱岁月中,有很多文人参与了他们的活动,生活过得较为平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在越中去世。其弟子邰冀元等共同商议取谥号为“宗玄先生”。

吴筠一生擅长文辞,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还有《心目论》一卷,《复淳化论》一卷,《形神可固论》一卷,《坐忘论》一卷,《明真辨伪论》一卷,《辅正除邪论》一卷,《契真刋谬论》一卷,《道释优劣论》一卷,《辨方正惑论》一卷。今有《宗元先生文集》上中下三卷传世。

真诚严谨少年时举儒子业,《旧唐书》称其为鲁中之儒士也,因为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吴筠入道后在师父指导下,他存思观想、内实精神,

究谷神元妙,符咒语、印剑导引、存想内神以卫身;苦心钻研、乃深得“正一之法”之精髓。吴筠尤其善于诗歌的著述,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徵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面对社会,在关于道学精神阐释和修身方式之指迷,吴筠从来不含糊应付、而是真诚严谨。据说,唐玄宗曾向他问以道法、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唐玄宗又向他问以神仙**之事、他的问答更为客观、但很深刻且辩证。吴筠应对唐玄宗关于神仙**时说:“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旧唐书》记载:吴筠在朝堂上“每与缁黄(释徒)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以讽咏、以达其诚。”试想帝王不谋君国民生大事、而在神仙**、就是不务正业。可见吴筠为人之客观和无畏、不谀与实事求是。当然,知时识务也是道士机警,史**载:唐天宝(742-750年)中、朝庭中李林甫和杨国忠用事,朝政纲纪日渐紊乱;吴筠知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唐王朝将要由内忧而引发外患的混乱局面。

吴筠真诚严谨

少年时举儒子业,《旧唐书》称其为鲁中之儒士也,因进士不第乃入嵩山、受正一之法。吴筠入道后在师父的指导下、他存思观想、内实精神、究谷神元妙;符咒语、印剑导引、存想内神以卫身;苦心钻研、乃深得正一经法之精髓。吴筠尤其善于诗歌著述、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徵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

面对社会、在关于道学精神的阐释和修身方式之指迷、吴筠从来不含糊应付、而是真诚严谨。据说、唐玄宗曾向他问以道法,他回答说:“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唐玄宗又向他问以神仙**之事,他的问答更为客观,但很深刻且辩证。吴筠应对唐玄宗关于神仙**时说:“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

《旧唐书》记载:吴筠在朝堂上“每与缁黄(释徒)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以讽咏,以达其诚。”试想帝王不谋君国民生大事,而在神仙**,就是不务正业.可见吴筠为人之客观、无畏、不谀与实事求是。

当然,知时识务也是道士的机警,史**载:唐天宝(742-750年)中,朝庭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朝政纲纪日渐紊乱;吴筠知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唐王朝将要由内忧而引发外患的混乱局面。

吴筠道教理论

吴筠对道教基本理论多所阐发。所著《玄纲论》,上篇明道德;中篇辩教法;下篇析凝滞。自谓因“重玄深而难赜其奥,三洞秘而罕窥其门,使向风之流,浩荡而无据,遂总括枢要,谓之《玄纲》”。

他将“道”解释为“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而“德”则为“天地所禀,*阳所资,经以五行,纬

诗人携道士吴筠共居

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共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他又以“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来阐发“道”与“德”的关系;以“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归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联,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来表述“道”、“德”、“自然”三者的关系。他继承和发挥了老庄自然无为的哲学,认为“道”为宇宙万物之根源,称“道”生成宇宙万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进而认为道德、天地、帝王三位一体。“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他把社会治乱的原因,归结为“天地之道,*阳之数”和人情世风是否淳朴,主张加强封建道德教育。强调“父不可不教于子,君不可不治于人。教子在乎义方,治人在乎道德”。

吴筠思想流派

内丹仙道思想 开创未来流派

吴筠在**过程中,对道教理论有很多阐发,并有自己独特的**实践经验。这就是他的内丹思想,也是神仙道教思想。

首先,守静去躁。吴筠认为人依靠精、气、神,唯一的要则是“守静去躁”。他引用了《龟甲经》上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后解释说,“不在天者,谓知元气也。人与天地各分一气,天地长存,人多夭折,”是“役气”的结果。役气就是劳损生气。役气主要表现在“躁动”,躁动的根源在“**”。**表现有生活上就是对色、声、香、味的态度,如果使这些东西“快其情”,那么就会“惑其志”“乱其心”,其结果就会败身丧道、亡形沉骨,到达死亡的境地。所以只有宁静去欲,才能得道成仙。

吴筠为了说明守静去欲,他提出“恬淡无为”“不悲不乐”,这样才能使元气畅和,这就是通往仙界的重要步骤。其次,守静去欲在于持久以恒,这样才能将起动的躁欲,制止在萌芽状态,长此以往,就能达到泰然忘情,超然物外的境界,自然可达长生久视了。

其次,神仙可学,吴筠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孜孜以求,始终不得其法,神仙是否可学,甚至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神仙之道,比儒、墨更高,儒墨所宗,仅只忠孝慈爱,而仙家所为,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辈,延及子孙。仙道既然如此之高贵,他进一步阐述了神仙存在,并且可学的道理。指出自古成仙的几种情况;有的人不学自然成仙,这是禀承天地间的特异之气所形成的;有的人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成仙,这是功成**的结果;有的人学而不得,开始勤奋,中途荒废,结果无成。这三种情况都存在,所以不可以一种来概括全部。

吴筠为了强调仙道可学,他提出了远于仙道和近于仙道的七种表现的区别。

吴筠仙道表现

远于仙道的七种表现是:

遗形取性。有的人遗弃形气,甘心于死地,来换取性理常态。这是远离仙道之一。

仙必有根。有的人认为仙是有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炼成的,但他忘掉了道本来是无极的,仙也是无穷的道理,大迷不悟,这是远离仙道之二。

存亡一体。有的人认为形体终究要败散,现有之身,不可能有将来之身。不知形变不可知,更何况死而再造之道理。这是远离仙道之三。

取悦声色。有的人重视功名利禄,以功名不朽,利禄可享用,所以可取悦于声色犬马。不知道“盛必衰,高必危、得必丧,盈必亏”的道理,这是远离仙道之四。

晚修无补。有的人年壮时钟于情爱,无限消耗;年老时希望长生,再行**,而伤残难补。这是远离仙道之五。

金丹延龄。有的人认为服食大丹可以延龄,而挥金炼丹,昼夜勤奋,消耗精力,结果舍本逐末。这是远离仙道之六。

身心不一。有的人身在道内,心系凡间,外在清静,内蓄*谋。这是远离仙道之七。近于仙道的七种表现是:

专心玄道。至真无为。这种人不贵荣华,不见可欲,至仁至静。这是近道之一。

希高敦古,克意尚行。这种人知现实荣华的浮寄,知声色能伐性,誓剪*贼,窒忿欲,处山林,高尚修真。这是近道之二。

尘界自修,精专不二。这种人虽为官却慕道,对上忠,对下义;对人厚,对己薄;外浊内清,博爱广众,潜行密修,好生恶死。这是近道之三。

崇尚方外,摄生为务。这种人安贫乐道,蓬荜潇洒,不慕爵,不爱禄视经济学文为虚无。这是近仙道之四。

保国取胜,静以安身。这种人先有报国之志,以己之英才大略,奋师取胜之后,退而安身清静,保神致真,这是近仙道之五。

痛改前非,重视晚节。这种人是以功补过,以正易邪,坚贞情操,恪守其性,积功**,以达仙境。这是近仙道之六。

忠孝贞亷,不修自得。这种人时时处处,和光同尘,一事一物,忠孝亷贞,潜移默化,永登仙格。这是近仙道之七。

吴筠**方术

王重阳与北七真

在**方术方面,吴筠认为,人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认为**精、气、神,应当“守静去躁”,把“躁动”的原因归结于“**”,故去躁又当去除**。声言“欲不可纵,纵之必亡”,“但能止嗜欲,戒荒*,则百骸理,则万化安”。在其所著《神仙可学论》中,谓“远于仙道”者有七,“近于仙道”者亦有七,认为只要采其“七近”,避其“七远”,“惩忿窒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以摄生为务”,“虚凝淡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表里兼济,形神俱超,就能“挥翼于丹霄之上”,成为神仙。其守静去躁思想,与司马承祯“收心离境”,守静去欲的理论基本一致。他提出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主张,对宋代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与《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当下《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吴筠生命哲学

吴筠在论证了长生可期、神仙可致后,又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得道成仙。他首先对“仙必有骨,无骨不可学仙”的说法表示赞同,认为:“夫工者必因其材而施乎巧,学者必有其骨而志乎道。故冰不可镂,愚不可仙,自然之理也。所以神不清、骨不峻者,皆非禀阳灵之气也。非禀阳灵之气者,必无慕仙之心也。苟有慕仙之心者,未有不夙挺夫仙骨者也。”[16]其次,吴筠又指出,禀有仙骨者,还必须修学才能真正成仙。他说:“有骨而不学者,亦如有材而无工。故金藏于矿也,不冶而为石;道在于人也,不炼而为凡。”[17]不过,吴筠又承认存在着一些特禀异气、不待修学而自然可以成仙的人。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古代的圣贤:“尧舜周孔伊吕昔诸圣贤,皆上擢仙职。”[18]另一部分人则是“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有大功及物者”:“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亡。”[19]综合起来看,吴筠在成仙问题上的观点是:有的人自然可以成仙,有的人可学而致仙,有的人则永无成仙的可能。吴筠的这种划分法,与他把人分为“睿哲”、“顽凶”和“中人”三类,在思想上是紧密相连的。吴筠认为,人的品性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阳之气。他说:“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不能使之寒,冰可消不能使之热,理固然矣。”[20]这明显继承了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可见,吴筠所谓不学而自然成仙者,即是“睿哲”之类;毫无成仙希望者,即是“顽凶”之类;修学可成仙,不修不能成仙者,即是“中人”之类。

吴筠成仙途径

琳宫是道士修行的宅院,唐人吴筠

吴筠指出,人们绝大多数是“中人”。针对“中人”,他阐述了成仙的途径。在他看来,人是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的,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练。他说:“人之气与精、神,易浊而难清,易暗而难明,知之修练,实得长生。”[21]又说:“夫人生成,分一气而为身,禀一国之象,有气存之,有神居之,然后安焉。……奈何人得神而不能守之,人得气而不能采之,人得精而不能反之,己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佑?”[22]那么,人如何才能保养精气神呢?吴筠认为,关键在于保持心的虚静,因为“心动则形神荡”。[23]而要做到心静,首先必须“恬澹无为”。吴筠说:“夫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恭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24]其次,必须去除**。吴筠把心躁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久寿,也就在于**的侵扰。他说:“万物剖氤氲氯一气而生”,“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宁,长而久也;人得一气,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为嗜欲之机所速也。”[25]因此,立志修道者就应该“泰然忘情”,把一切毁誊得失置之度外。他说:“道之所至忌者,*杀*贼,此诚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难慎也,都不欲有纤芥之事关乎方寸之中。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我志不扰,则真人为俦。”[26]他甚至认为,哪怕是生活必需的衣食,也应该委心任运,听其自然,随分而安。他说:“夫目以妖艳为华,心以声名为贵,身好轻鲜之饰,口欲珍奇之味,耳欢妙美之声,鼻悦芳馨之气。此六者,皆以败德伤性,纕以伐其灵根者也。故有之即可远,无之不足求。惟衣与食,人之所切,亦务道者之一弊耳。然当委心任运,未有不给其所用,……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耳。”[27]总之,修道者“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便能“合至精”,“复与道同”。

吴筠**根源

吴筠又探讨了人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禀道而生,具有至静的本性,但由于外物的感诱,性遂变为情。他说:“性本至凝,物感而动”,[29]“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30]因此,可以说“生我者道,灭我者情”。[31]那么,有没有办法除情复性呢?吴筠认为,性“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晏。……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然后以玄虚为境域,以澹漠为城阙,以太和为宫观,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习此久者,则物冥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匪求泰而弥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矣。故履霜乃坚冰之始,习静为契道之阶。”

上述习静功夫仅为心性修练,而在吴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应该“性彻”、“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吴筠认为,修道之士不仅要保持心的虚静,还要能够使体内的气运行不止,以使形体永固。他说:“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33]这实际上是重申道教传统的形神双修思想。因此,他一方面指出只知养形、不知宝神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知宝神者,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矣。”[34]另一方面,他又批评轻视炼形者说:“若独以得性为要,不知炼形为妙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35]吴筠的这种思想,在内丹家那里则表述为“性命双修”。吕洞宾在其《敲爻歌》中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36]这与吴筠的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吴筠仙学理论

在**次序问题上,吴筠主张先修神后炼形。认为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心只是神灵的房子,这是继承道家《内经》的传统。他说:“道虽无方,学则有序。故始于正一,次于洞神,栖于灵宝,息于洞真,皆以至静为宗,精思为用,斋戒为务,慈惠为先。故非至静则神不凝,非精思则感不彻,非斋戒则真不应,非慈惠则功不成。神凝感彻、真应功成者,是谓陟初仙之阶矣。然后吐纳以炼脏,导引以和体。”[37]这里所谓“至静”、“精思”、“斋戒”、“慈惠”皆属于神灵方面的事,“吐纳”、“导引”则属于形体方面的事。吴筠明确主张前者事毕致力于后者。这与后世全真道“先性后命”的思想也是基本一致的。

综上观之,吴筠的生命哲学紧紧围绕着长生成仙这个主题而展开论述,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仙学理论体系。其中既有总结、深化前人思想的部分,也有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部分。结合道教史来看,在唐代普遍重视外丹、炼丹服药蔚成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吴筠强调唯有**自身的精气神才有长生成仙的可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正是在吴筠等理论先驱们的倡导下,唐末五代内丹术渐次兴起,并最终取代外丹术而成为道教炼养方术的主流。此外,吴筠提出的“守静去欲”等主张,则对宋代理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吴筠历史作用

吴筠的“七远”“七近”仙道学说,在唐代重视外丹,炼制长生仙药之风,盛行的时候,却重视精气神的内丹**,指斥外丹为舍本逐末,对后世道教内丹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启迪作用。

吴筠主要著作

其主要著作有《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此外,《通志》卷六十七又载其所著《心目论》《复淳论》《形神可固论》《坐忘论》《明真辩伪论》《辅正除邪论》《契真刊谬论》《道释优劣论》《辩方正惑论》各一卷。今《宗玄先生文集》分为上中下三卷,收有《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玄纲论》则单独成篇,亦分为上中下三卷,凡三十三章。

他的有关诗词

1. 游倚帝山二首(作者:吴筠 朝代:唐)

2. 高士咏·商山四皓(作者:吴筠 朝代:唐)

3. 高士咏·鲁仲连(作者:吴筠 朝代:唐)

4. 高士咏·台佟管宁(作者:吴筠 朝代:唐)

5. 高士咏·许先生(作者:吴筠 朝代:唐)

6. 题缙云岭永望馆(作者:吴筠 朝代:唐)

7. 高士咏·樊先生(作者:吴筠 朝代:唐)

8. 高士咏·玄晏先生(作者:吴筠 朝代:唐)

9. 高士咏·冲虚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10. 高士咏·於陵夫妻(作者:吴筠 朝代:唐)

11. 过天门山怀友(作者:吴筠 朝代:唐)

12. 舟中遇柳伯存归潜山,因有此赠(作者:吴筠 朝代:唐)

13. 高士咏·长沮桀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14.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作者:吴筠 朝代:唐)

15. 高士咏·颜歜(作者:吴筠 朝代:唐)

16. 高士咏·董威辇(作者:吴筠 朝代:唐)

17. 高士咏·洞灵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18. 高士咏·广成子(作者:吴筠 朝代:唐)

19. 高士咏·向子平(作者:吴筠 朝代:唐)

20.胡无人行(作者:吴筠 朝代:唐)

21. 高士咏·段干木(作者:吴筠 朝代:唐)

22. 高士咏·鲁仲连(作者:吴筠 朝代:唐)

23. 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作者为吴筠 朝代是唐)

24. 高士咏·东方曼倩(作者:吴筠 朝代:唐)

25. 缑山庙(作者:吴筠 朝代:唐)

26. 高士咏·洞灵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27.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作者:吴筠 朝代:唐)

28. 高士咏·汉*丈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29. 听尹炼师弹琴(作者:吴筠 朝代:唐)

30. 高士咏·荣启期(作者:吴筠 朝代:唐)

31. 胡无人行(作者:吴筠 朝代:唐)

32.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作者:吴筠 朝代:唐)

33. 高士咏·高凤(作者:吴筠 朝代:唐)

34. 舟中夜行(作者:吴筠 朝代:唐)

35. 登北固山望海(作者:吴筠 朝代:唐)

36. 别章叟(作者:吴筠 朝代:唐)

37. 高士咏·玄晏先生(作者:吴筠 朝代:唐)

38. 高士咏·荷莜晨门(作者:吴筠 朝代:唐)

39. 高士咏·庞德公(作者:吴筠 朝代:唐)

40. 高士咏·颜歜(作者:吴筠 朝代:唐)

41. 高士咏·文始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42. 高士咏·壶丘子(作者:吴筠 朝代:唐)

43. 经羊角哀墓作(作者:吴筠 朝代:唐)

44. 高士咏·司马季主(作者:吴筠 朝代:唐)

45. 高士咏·严子陵(作者:吴筠 朝代:唐)

46. 高士咏·台佟管宁(作者:吴筠 朝代:唐)

47. 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作者:吴筠 朝代:唐)

48. 高士咏·荣启期(作者:吴筠 朝代:唐)

49. 高士咏·郭文举(作者:吴筠 朝代:唐)

50. 览古十四首(作者:吴筠 朝代:唐)

51. 晚到湖口见庐山作呈诸故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52. 登北固山望海(作者:吴筠 朝代:唐)

53.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作者:吴筠 朝代:唐)

54. 高士咏·颜歜(作者:吴筠 朝代:唐)

55. 高士咏·荷莜晨门(作者:吴筠 朝代:唐)

56. 登庐山东峰观九江合彭蠡湖(作者:吴筠 朝代:唐)

57. 别章叟(作者:吴筠 朝代:唐)

58. 高士咏·庞德公(作者:吴筠 朝代:唐)

59. 高士咏·黔娄先生(作者:吴筠 朝代:唐)

60. 高士咏·冲虚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61. 胡无人行(作者:吴筠 朝代:唐)

62. 高士咏·师金(作者:吴筠 朝代:唐)

63. 高士咏·严子陵(作者:吴筠 朝代:唐)

64.翰林院望终南山(作者:吴筠 朝代:唐)

65. 舟中遇柳伯存归潜山,因有此赠(作者:吴筠 朝代:唐)

66. 高士咏·於陵夫妻(作者:吴筠 朝代:唐)

67. 高士咏·通玄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68. 高士咏·陶征君(作者:吴筠 朝代:唐)

69. 高士咏·河上公(作者:吴筠 朝代:唐)

70. 高士咏·南华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71. 高士咏·高凤(作者:吴筠 朝代:唐)

72. 高士咏·项橐(作者:吴筠 朝代:唐)

73. 高士咏·洞灵真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74.建业怀古(作者:吴筠 朝代:唐)

75. 高士咏·郑商人弦高(作者:吴筠 朝代:唐)

76. 高士咏·楚狂接舆夫妻(作者:吴筠 朝代:唐)

77. 高士咏·长沮桀溺(作者:吴筠 朝代:唐

上一篇:罗邺
下一篇:缪氏子

吴筠相关文章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拼音)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拼音)

在深邃的网络世界里,每一位热爱学习的用户,都能从中发现属于他们的“解牛之庖丁”。“庖丁解牛”的拼音,就像一串魔法的密码,承载着中国古老智慧和现代技术的精髓。在信息洪流中,如何像庖丁解牛般,轻松应对繁杂的信息,这是我们每一个网站编辑需要思考的

2025年4月28日 04:50

复杂的反义词,复杂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复杂的反义词,复杂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复杂的反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首先,我们要明白“复杂”这个词的含义。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语境中,“复杂”通常指的是事物或情况具有多种元素、结构或关系,使得理解或处理起来较为困难。那么,与之相

2025年4月21日 10:10

惊起一滩鸥鹭 VS 惊起一滩鸥鹭什么意思

惊起一滩鸥鹭 VS 惊起一滩鸥鹭什么意思

惊起一滩鸥鹭的意象解读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个富含深意的古诗词句子,经常用来描绘景色或是人物心境的变化。它的意境之广阔,使它在许多古诗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其具体意义以及在诗歌、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下。一、词义解析“惊起一滩鸥鹭”的字面意思

2025年4月19日 00:50

十字 VS 十字军东证

十字 VS 十字军东证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基督教会为了夺回伊斯兰教控制的耶路撒冷和其他圣地,以及向东方传播基督教文化而发起的多次军事远征行动。以下将详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一、背景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会与伊斯兰教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宗教冲突。为

2025年4月18日 22:01

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结构式)

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结构式)

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结构式详解一、引言在化学领域,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其中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PGMEA)就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精细且具有特定功能,对于化学、材料科学和工业应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

2025年4月13日 17:21

最美逆行者手抄报:最美逆行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最美逆行者手抄报:最美逆行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亲爱的网友们,大家好!最近关于“最美逆行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网站编辑,我将以轻松、详细的口吻来解释一下这个话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制作手抄报。一、什么是“最美逆行者”?“最美逆行者”通常指的是在抗

2025年4月13日 01:20

pyramid(pyramid词根词缀)

pyramid(pyramid词根词缀)

探索“pyramid”词根与词缀的奥秘在英语词汇的浩瀚海洋中,词根与词缀是构建词汇的基石。而“pyramid”这一词汇,不仅具有独特的含义,其词根和词缀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其内涵的线索。本文将围绕“pyramid”这一词汇,深入探讨其词根词缀

2025年4月12日 21:51

安徽亳州地图:安徽亳州地图涡阳县

安徽亳州地图:安徽亳州地图涡阳县

安徽亳州地图涡阳县的地理与文化探索一、文章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安徽亳州地图中涡阳县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涡阳县作为亳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地区进行详细解读。二、涡阳县

2025年4月11日 23:31

赞美月亮的诗句(赞美月亮的诗句现代诗)

赞美月亮的诗句(赞美月亮的诗句现代诗)

赞美月亮的诗句在现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不仅因其有着独特的美感,还因其代表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与意象。接下来将详细阐述关于“赞美月亮的诗句现代诗”的内容。一、内容概述赞美月亮的现代诗往往运用具体的文字描述月亮的形状、光色、动态等特征,并从中抒发

2025年4月11日 08:41

有关桥的对联——有关桥的对联有哪些

有关桥的对联——有关桥的对联有哪些

跨越时空的桥之联——探寻中华文化中的桥韵味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对联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以“桥”为主题的对联更是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诗意的世界,探寻那些与桥相关的对联。一、桥之联的魅力桥

2025年4月7日 23:40

primer VS primer bank

primer VS primer bank

Primer Bank:金融领域的导航之星文章简介:本文将详细探讨“Primer Bank”的概念、历史背景、运营模式及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我们将通过分析Primer Bank的特色服务、成功案例以及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来展示其作为金

2025年4月2日 23:01

各省平均身高(中国女性各省平均身高)

各省平均身高(中国女性各省平均身高)

中国女性各省平均身高解析与探究当我们谈及中国女性时,身高作为外在形象的标志之一,也是大家常讨论的话题。近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我们得以了解到中国女性各省的平均身高情况。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域,在平均身高上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异。今

2025年3月29日 00:20

会车是什么意思:汽车会车是什么意思?

会车是什么意思:汽车会车是什么意思?

汽车会车:安全与理解的双重意义在繁忙的都市中,汽车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道路上的车辆日益增多,驾驶者们时常会遇到各种驾驶场景。其中,会车便是常见的一种驾驶情况。那么,什么是汽车会车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场景化的方式来

2025年3月28日 18:21

儒雅是什么意思,殷仲文风流儒雅是什么意思

儒雅是什么意思,殷仲文风流儒雅是什么意思

殷仲文风流儒雅:古人的风度与学识在古代文化中,殷仲文以其风流儒雅的形象为人所熟知。那么,何为“殷仲文风流儒雅”呢?此词用以形容古代文人的风度和学识,指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表现相结合的特质。风流,指的是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儒雅,则是指学

2025年3月28日 15:31

湘妃,湘妃是什么意思

湘妃,湘妃是什么意思

湘妃之谜:古代的传奇与现代的追寻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古老的历史和传统总有一种深深的迷恋。提到“湘妃”,这个词仿佛在时间的涟漪中荡漾开来,勾起人们对古代传说的无尽遐想。那么,湘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湘妃的传说,似乎在古代的史书和诗

2025年3月27日 11:41

张九龄的诗:张九龄的诗词?

张九龄的诗:张九龄的诗词?

张九龄的诗词:千古流传的诗情画意张九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诗词作品流传千古,深受后世喜爱。他的诗词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文辞优美而著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张九龄的诗词进行介绍。一、诗词主题张九龄的诗词

2025年3月26日 08:20

道藏精华:道藏精华全套?

道藏精华:道藏精华全套?

网站编辑解答:关于“道藏精华全套”的相关问题,想必很多网友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下面,我将以网站编辑的口吻,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道藏精华全套”的相关内容。一、什么是“道藏精华全套”?“道藏精华全套”是指道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包括了道家经典文献的

2025年3月26日 00:51

化组词语 VS 化组词语组词

化组词语 VS 化组词语组词

关于“化组词语组词”的内容,可以包括多个方面,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一、化组词语的概念“化组词语”指的是通过将某些汉字与“化”字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通常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是汉语词汇中常见的一种构词方式。

2025年3月25日 15:40

重的笔顺,重的笔顺组词

重的笔顺,重的笔顺组词

“重”的笔顺组词详解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详细解析汉字“重”的笔顺以及相关的组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字。一、笔顺解析“重”字的笔画顺序是:首先写上一横,接着写下一横,然后写一个竖钩,再写一横,最后写一个点。即:横、横、竖钩、横、点。二

2025年3月25日 13:30

其他其它——其他其它怎么用

其他其它——其他其它怎么用

网站编辑:关于“其他其它”用法的常见问题解释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好!近期很多网友纷纷提出关于“其他其它”这个词应该如何使用的问题,我作为一个网站编辑,来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其他”和“其它”这两个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025年3月25日 11:41

近期文章

变天(变天账是啥意思)
2025-05-02 01:01:25
变天——变天账
2025-05-02 01:01:16
变天——变天就cp
2025-05-02 01:01:00
变天——变天了
2025-05-02 01:00:52
变天(变天图片)
2025-05-02 01:00:42
变天:变天小说
2025-05-02 01:00:34
变天,变天是什么意思
2025-05-02 01:00:13
本站热文

服务标语,315服务标语
2025-03-19 02:51:29 浏览:7
一本录取时间:一本录取时间河南?
2025-03-19 01:10:46 浏览:6
附议 VS 附议和同意的区别
2025-03-20 19:20:52 浏览:5
72小时 打一字 VS 72小时打一字谜
2025-03-19 05:40:19 浏览:5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